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生态服务平台

首页> 项目申报> 资讯详情

LED企业怎样才能拿到国外市场通行证与“保护伞”?

曹小娜 来源 : LED网 2018-05-08 10:59    阅读量:0   

近年来,由于小间距的发展,LED显示屏行业极大地拓宽了应用领域,特别是对商显市场的应用。中国LED显示屏企业以小间距作为突破口,迅速占领了LCD、DLP的一部分市场。然而,在小间距LED显示屏快速发展的同时,LED显示屏本身固有的一些问题,在小间距身上进一步凸显出来,且随着间距的缩小,所使用的灯珠越来越密,小间距LED显示屏在价格成本方面,与LCD、DLP、PDP等显示产品相比并不占优势。

说白了,就是小间距LED显示屏的发展目前已经遇到了瓶颈,普遍认为P1.0以下将会触及天花板。

在人们对显示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LED的这种遭遇,对LED显示屏行业的未来是非常危险的。为此关于LED显示屏企业的未来发展,开始有人将之放在Mini 和Micro LED或者COB技术上面。但是,中国LED显示屏企业对任何新技术新工艺的兴起,很多时候都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总是幻想“摘桃子”。

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绝大多数LED显示屏对任何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所占企业支出的比例都非常地小。我们的企业似乎习惯了“拿来主义”,不愿意搞研发。当然,我们LED显示屏企业对原创技术的投入小,除了受到企业自身实力的限制,也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对比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所差距。

不过,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遇到的专利诉讼问题,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进步。

2018年3月2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了过去一年全球各个国家国际专利申请(PCT)的相关数据,2017年美国申请了56624件PCT专利,位居全球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中国,以48882件专利申请数超越日本,位列第二;日本以48208件专利申请数位于第三。而且,在前10名的国家中,中国是唯一一个保持国际专利申请量两位数增长的国家。十年内,中国每年的增长都超过10%。

此外,从WIPO公布的信息看,在专利申请排名前十的企业当中,华为和中兴通讯分别以4024件和2965件夺得全球第一、第二位,力压英特尔、高通等国际巨头,说明我国专利申请,主要还是以大企业主导。关于这点,我们LED显示屏行业也与此相吻合。近年来行业内申请专利亦是以大型或上市企业居多,中小企业囿于身自资金及研发实力的薄弱,对此的确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方面,回顾我们LED显示屏行业这些年的发展,我们LED显示屏企业也没有将专利申请等太当一回事。即使有企业申请了某些专利,绝大多数也是一种“装点”企业门面的行为,国内市场并没有真正地形成对知识产权应有的尊重及保护氛围。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显示屏企业走出去,LED显示屏企业对待专利的态度才日益有所转变,但短期看来,国内绝大多数显示屏企业,仍未能彻底改变过去的经营思路。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拥的专利越多,发展空间越大,但如果没有掌握核心专利,则一切仍将受制于人。近期发生的“中兴事件”应该足以引起我们LED显示屏企业的警惕与深思。从切身经历来说, 中国LED显示屏企业在国际上,也没少因为专利问题而吃亏。

在小间距LED显示屏领域,中国企业凭着巨大的规模及成本优势,迅速发展扩大了市场,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间距LED显示屏并非中国LED显示屏企业的“独门绝技”,而且,与三星、索尼等显示产品相比,我们的差距其实一目了然!

还记得索尼刚推出“Crystal LED Display”产品时,在我们LED显示屏引起了怎样的轰动效率?很多中国LED显示屏企业对人家的技术工艺只有赞叹的份儿,索尼等于给了中国企业一记重锤,甚至打击了众多以小间距LED显示屏为傲的显示屏企业的信心。

显而易见,如果我们的LED显示行业不做出改变,我们的企业不行动起来,中国LED显示屏将可能在新一轮的技术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如今 ,在新技术方面,国外厂商已经领先了我们一步,许多相关技术专利已被国外厂商所掌握,未来LED显示屏企业妄想通过“复制“过去成功的路子,来获取市场的可能性将会变得越来越渺茫。LED显示屏企业若要持续发展,唯有通过加强自我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小间距LED显示屏面临“天花板”的今天,如何通过新兴技术,找到一条新的路径,已然是中国LED显示屏企业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很多企业已经积极地行动起来,开始了相关专利技术的储备与布局,相信未来中国LED显示屏还能再次续写“小间距”的辉煌。

声明: 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我们转载或使用了您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的,未能及时和您沟通确认的,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以便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侵权责任。如您未通知我们,我们有权利免于承担任何责任。 我们的联系邮箱:news@cecb2b.co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分享到:
参与评论
剩下299
热门搜索
相关问答
中发智造自媒体
微信公众号
头条公众号
微博公众号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