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16年5月23日,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始筹建;去年7月28日,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园运营。产业园按照“立足贵安、引领贵州、辐射全国”的发展理念,致力打造成为贵安新区及贵州省数字经济产业新高地,而贵州数字经济展示中心正位于这片高地的核心位置。展示中心以155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的有效使用面积,全面展示贵安新区以及全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及成果,这也吸引了众多企业负责人和创业者前来“取经”。
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 引领贵州辐射全国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近年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大数据深度融入生活、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将大数据运用深入渗透到各行各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手段。”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部(创业创新服务部)部长李悲鸿说,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通过集聚功能,汇聚人力、资本等核心要素,形成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资源集聚中心,为贵安新区和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要素平台支撑和强劲增长动力。
截至今年上半年,园区招商引资企业156家,其中大数据、互联网、数字经济领域企业130家。已入驻办公企业66家(未包含孵化企业),员工510人(未包含孵化企业)。预计年底园区入驻(办公)企业90家以上,员工800余人。其中,重点企业23家,上市企业11家、准上市企业4家,行业领军(具有独角兽成长潜力)企业5家。
发挥数字优势 做强产业园区
自去年7月开园运行至今,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迅速吸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数字经济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软件开发、数字加工、数字泛娱乐、互联网电商和大数据孵化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那么,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依靠什么吸引企业和人才入驻?入驻企业能享受何种优惠政策?产业园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部(创业创新服务部)部长李悲鸿、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部(创业创新服务部)副部长张权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靠什么吸引企业和人才入驻?
答:一是建立了“高校苗圃期、双创加速期、产业放大期”三级产业孵化体系。园区通过搭建校、地、企双创服务平台,实施从高校苗圃区→大学城双创园→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梯级立体孵化培育模式,以“双创代金券”撬动科技服务业增强创新活力,着力营造创新创业优质环境。
二是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入驻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企业,可以享受“大数据十条”政策和“双创十条”政策,在办公场地入驻和办公设备、融资、运营、市场培育、创新、固定资产、租房购房、上市、人才吸引等方面,可享受不同等级和额度的补贴及扶持。
三是打造线上线下立体服务模式。园区设立企业服务超市,积极引进包括人力资源、知识产权、项目包装等在内的8类主题中介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人、财、物、智等一站式市场化服务;通过政策层面发放双创代金券在企业服务超市消费,降低企业成本;引进了凤岐茶社等互联网服务平台,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通过提供的直播项目路演平台,开展线上项目路演活动,实现投资人、企业家以及创业团队的线上线下实时交流,为创业者提供了便捷的跨时空创业辅导和资本对接。
四是嫁接资本助推企业融资。园区现已有《贵州贵安创客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贵安新区春蕾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可为企业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
问: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发展路径从产业生态构建和功能区建设两个层面部署,通过“功能带动、产业集聚”双线推进,纵横合力。在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特色定位、分层次、有侧重地发展数字经济,根据《贵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方案》等有关文件,结合当前贵安新区经济发展特点,以四型产业为发展方向,以资源型、技术型、融合型为重点,并以服务型为核心突破点,即“1+3”综合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2017年至2020年是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聚核”“聚链”的重要阶段,2020年以后,园区将全面进入“聚网”阶段。“聚核”阶段以数字产业化为主,即大力发展四型经济中的资源型、技术型产业,即数据采集、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交易、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是“聚核”的工作重点。另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政策及审批流程的完善,是引进和培育企业的配套和基础。“聚链”阶段则是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同步发展。园区将推进总部经济、加强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产能对接,深化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促进集群配套协作更加紧密、分工更加专业、功能更加完备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深入应用数字技术,加强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拓展和延伸数字经济产业链,扩大数字经济辐射领域,为下一步“聚网”阶段打下基础。
问:在大数据人才储备上,数字经济产业园做了哪些积极探索?
答: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按照以“产、学、研”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借助大学城高校优势,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撑。
目前,园区已入驻8所高校的大数据相关实验室及人才培训基地,包括贵州大学明德学院数字科技实验室、贵州城市职业学院大数据实验中心、贵州大学贵州省大数据技术与物联网工程实验室、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安新区)数字物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理工学院数字建筑BIM创新中心、贵州民族大学大数据研发中心等。
声明: 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我们转载或使用了您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的,未能及时和您沟通确认的,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以便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侵权责任。如您未通知我们,我们有权利免于承担任何责任。 我们的联系邮箱:news@cecb2b.com。
中发电子2025乙巳蛇年春节放假通知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