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生态服务平台

首页> 项目申报> 资讯详情

有关新药开发的专利知识有哪些?

来源 : 高智 2018-07-27 16:50    阅读量:1   

有关新药开发的专利知识有哪些?0

一、哪些发明可以被专利保护?

1.     先导物质专利

2.     衍生物质专利

3.     制剂专利

4.     边缘产品专利

此类专利不直接构成药物或药品,其发明点在于与活性成分间接相关的物质,比如合成中间体、代谢产物等;也包括其他相关的产品,如包装材料、给药装置等。对生物药而言,边缘产品相对更多一些,其大多与该生物分子的编码、合成有关,例如编码蛋白的核酸分子、含有编码分子的载体、含有载体的宿主细胞等。

方法专利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即适应症专利和边缘方法专利。

1. 适应症专利

此类专利的创新点在于针对一种新的适应症,本质上是药物的使用方法,故归入方法专利的类别。在中国,适应症专利通常的形式是"瑞士型(Swiss-type)",例如"A物质在制备用于治疗B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因此也常被称为制药用途专利。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万艾可专利。万艾可的活性成分西地那非最初是一种心血管药物,后来才意外地发现它在改善性功能方面特别有效。在申请专利时,化合物分子本身是已知的,但适应症是新的,所以把适应症拿来申请专利。

同样的道理,由于是从适应症的角度对药物进行了限制,适应症专利的范围也是相对有限的,不如物质专利的范围大、力度强。

2. 边缘方法专利

除适应症之外的其他方法,笔者将其称为边缘方法专利。此类专利通常与药物本身不直接相关,常见的例子有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活性检测或筛选方法、中间体的制备方法等。

 

二、什么发明不能申请专利?

除了一般性规定违反法律及公序良俗的发明创造不予授权之外,中国专利法还具体规定了一些不能授予发明专利权的客体,包括: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包括胚胎干细胞和转基因动植物)和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这里和医药最相关的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考虑到诊断与治疗疾病是医生对社会公众的职责,若诊断和治疗方法获得专利保护,将使医生无法正常执业,势必损害公共利益,因此作出了这项限制。

具体而言,手术方法、血压测量方法、基因筛查诊断法、给药方案等都属于不能授权的诊断治疗方法。这里需要说明两点,第一,虽然方法不能授权,但用于诊断和治疗的产品如药品、仪器、试剂盒等产品是可以授权的,因此可以以这些产品的形式来获得专利保护。第二,若不以疾病诊断为直接目的,而仅是对某种中间结果进行检测的方法,不视为"疾病的诊断方法",可以被授权。例如,某中国专利请求保护"非诊断目的的高危HPV基因型多重RT-PCR的筛查方法",就获得了授权。

三、如何有策略的申请专利?

专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垄断性的权利。专利期限越长,意味着独占市场并获取巨额利润的时间越长。特别是对于制药产业,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发明专利的有效期为20年,但要注意这个期限并不是从授权之日起算,而是从申请之日起算。药物发明专利的实质审查经常旷日持久,在中国授权平均需要耗费4到7年,甚至有的会拖十年以上才获得授权,而且药品的上市审批也要耗费大量时间,导致原研药企获得专利授权且药品上市之后的市场独占期常常所剩无几。为了想办法延长专利保护期,尽可能拖延仿制药的上市,"常见的套路"就是从专利类型做文章。

首先,拿活性物质申请先导物质专利A。过个两三年,用其某种新的晶型申请专利B。后面陆续祭出的还将有制剂专利C、适应症专利D等等。这样一来,专利A到期之时,专利B、C、D还在有效期内,可以继续对药品形成市场独占,直到最后一个专利到期为止。这样,相当于变相延长了专利期限,为自己争取宝贵的市场独占时间。

其次,利用不同类型的专利形成专利布局,用组合拳打击竞争对手。专利布局中,有防御性专利和进攻性专利。防御性专利拱卫在核心专利周围,防止核心技术失去专利保护,或对核心专利形成替代。攻击性专利则布局在竞争对手产业链的关键部位,使竞争对手难以绕开,从而易于掉进专利侵权的陷阱之中。在制药领域,衍生物质、制剂、适应症专利通常主防御,而边缘产品、边缘方法专利适于主攻击。若组合使用得当,可以有效地对自身的技术加以保护,同时对竞争对手实施打击。

专利类型和客体问题虽然是十分基础的问题,但与之相关的策略设计足以对医药企业的商业竞争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声明: 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我们转载或使用了您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的,未能及时和您沟通确认的,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以便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侵权责任。如您未通知我们,我们有权利免于承担任何责任。 我们的联系邮箱:news@cecb2b.co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分享到:
参与评论
剩下299
热门搜索
相关问答
中发智造自媒体
微信公众号
头条公众号
微博公众号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