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生态服务平台

首页> 全部> 资讯详情

6G离我们还有多远 是概念还是炒作

来源 : 高智 2018-12-03 16:43    阅读量:5   

6G离我们还有多远  是概念还是炒作0

6G离我们还有多远 是概念还是炒作

5G还未真正商业部署,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又开始紧锣密鼓的开展了对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探索。

6G网络计划在2030年开始得到早期商用部署,从2017年底开始,欧盟和我国工信部已经开始着手布局6G的技术研发。

但是在离6G商用之前还有十余年,6G网络承载的典型业务仍未明确,现在就开展对未来十年后移动网络的研究,是各种专家在构建空中楼阁还是网络设备商的炒作?

6G技术特征设想

综合各方对6G技术的畅想,6G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数据流量将继续剧增(人均月流量将达到5GB),因此,需要通过多层异构密集型网络,更高的频段(>275GHz的太赫兹THz频段),更宽的单信道(>1GHz)聚合,峰值速率达到100Gbps(5G为20Gbps)。

2.更广域的全球覆盖和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从5G开始,卫星网络(通信、遥测、导航)、无人机通信、水声通信都将被融入到移动网络的范畴,从而为用户提供网络定位标识、自然灾害预警、多媒体与互联网接入、天气信息等创新服务。

3.更深入的万物互联,服务对象扩展到人、机、物、服务深度也从信息传输进展到信息的处理和应用。

6G核心技术展望

有鉴于6G概念过于超前,全球研究6G的机构对此还各持己见,无法统一。6G可能的核心技术包括以下:

1.可见光通信

可见光通信技术(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是指利用可见光波段的光作为信息载体,无需光纤等有线信道的传输介质,在空气中直接传输光信号的通信方式。

利用阵列显示设备上的多个发光元件为光发射器,光学成像系统成像平面上的多个传感器像素作为光接收机,产生多个并行信道,实现可见光多输入多输出的通信链路。

但是,可见光通信存在很多致命的缺陷,如移动性弱、需要建立点到点的连接,穿透能力弱等。

因此,一般认为可见光通信未来更多将会与WiFi、蜂窝网络(3G、4G、甚至5G)等通信技术交互融合来提供服务。

2.无蜂窝网络

从1G到5G,移动通信网络一直采用蜂窝网络架构,通过各种类型的基站来提供覆盖和服务。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物要连接到无线网络,频谱资源愈加紧缺,更灵活的组网方式,人工智能和软件定义无线电相结合,根据不同的通信需求,实现自动、灵活的动态分配频谱资源,并进行组网,这是6G的研究方向之一。

事实上, 5G时代的云化RAN(云化无线接入网),网络设备的开源化和虚拟化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等技术已经越来越接近去中心化。

3.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

6G将会把地面无线与卫星系统、深空网络、水下网络等整合到一起,为人们提供真正无处不在的、全球性的移动宽带网络覆盖。

但是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提法在5G时代已经被经常提及,卫星网络等更多的是看成5G移动网络的辅助接入网来处理,5G网络架构和技术本质上没有太大影响。

4.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可在确保信息安全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极限。

但是,量子通信实质上只是建立一个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然后消息还是通过传统的信道传输,所以对传输速率等方面并没有改进。

从对上述关键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目前对6G关键技术的看法还都只是把现有未被5G广泛采纳的一些新兴技术的融合汇总,缺乏对6G业务需求深层次的思考。

从1G~5G的研究进程来看,每一代移动通信标准之间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长。一方面,由于4G和5G时代,越来越新特征和技术都要加入标准中。

因此,相关标准的版本和讨论越来越复杂和冗长。另一方面,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减缓网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有利于减少投资成本。

就小智看来,网络的升级变革不仅要概念、标准先行,而且需要有应用驱动以及相应的设备换代需求从旁辅助才能最终实现。

但是,目前的移动应用对移动网络的需求都在5G网络设计的考虑之中,没有看到对6G的特殊需求。

针对6G的实验以及技术探讨要等到5G正式商用后再进行更为具体的论证和标准化工作了。

届时面向6G的未来应用和需求也会在概念和技术成熟后被整合,时间大概是在2025年左右。所以6G真正明确需求应该也是2025年以后。

结语

在未来的10-15年,用户的需求将会发生巨大变化,而关于6G技术所引发的猜测,以及与之相关演进路线尚不明朗,因此,现在对6G的探讨都只是专家学者的预测观点。

但可以确信的是,人们需要并期待拥有更为广阔、更加快速的全球网络覆盖,更大的连接容量,更加智能化以及对于未来互联网服务和应用永远在线的连接需求,而届时的6G网络显然会成为这样的移动通信承载平台。

声明: 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我们转载或使用了您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的,未能及时和您沟通确认的,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以便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侵权责任。如您未通知我们,我们有权利免于承担任何责任。 我们的联系邮箱:news@cecb2b.co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分享到:
参与评论
剩下299
热门搜索
相关问答
中发智造自媒体
微信公众号
头条公众号
微博公众号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