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行业PEST专题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发布了适合智能汽车未来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道路交通规范、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法律法规等。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智能汽车产业已进入政策红利期。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动汽车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深化,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发展的共识。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前景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能够使我国现有汽车产业规模再扩大一万亿元;另一方面还将拉动5G、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发布了适合智能汽车未来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道路交通规范、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法律法规等。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智能汽车产业已进入政策红利期。
政策一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
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其目标是:
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路网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此外,积极引导资本加大支持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
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路网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信息安全体系全面形成。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
到203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享誉全球,率先建成智能汽车强国,全民共享“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智能汽车社会。
据悉,发改委还将完善扶持政策,推动智能汽车基础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政策二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和轨道交通系统,加强车载感知、自动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和配套,开发交通智能感知系统,形成我国自主的自动驾驶平台技术体系和产品总成能力,探索自动驾驶汽车共享模式。”
政策三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的成立
2017年6月,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汽车、通信、交通、互联网领域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发起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CAICV,以下称“联盟”)正式成立。
该联盟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委会和理事会,并接受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业务指导,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担任联盟指导委员会主任。其首批联盟成员共计98家,其入会的成员涵盖汽车、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电子、交通领域的诸多标杆企业和各类权威机构。
该联盟的成立将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家智库,成为技术链与产业链系统创新的载体,亦将为政、产、学三界提供统一的创新平台。
政策四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7年4月,工业与信息化部联合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智能网联汽车联盟、汽车产业联合基金等作用,不断完善跨产业协同创新机制,重点攻克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传感器、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在具体执行层面,产业链上各方应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着力推动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传感器、控制芯片、北斗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并将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完善测试评价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政策五 ——《车联网发展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年)》
2015年12月,工信部发布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并首次提出要出台《车联网发展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年)》,要求推动车联网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组织开展车联网试点、基于5G技术的车联网示范。
随着政策春风的到来,以BAT为代表的科技型互联网公司,在正在积极部署车联网领域;而传统车企也不甘落后,正准备在这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不仅上汽、北汽、长城、长安、吉利、比亚迪公司等汽车厂商积极行动中。
政策六 ——《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智能汽车已经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
该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和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和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汽车电子作为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的交叉行业,智能化信息化趋势促使汽车电子在两大行业均收到政策的鼓励。包括《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行业长期纲领性规划,主要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电子电气专用元器件、车规级芯片等核心组件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总而言之,汽车智能化是汽车发展的大势所趋,将成为人工智能应用最快、空间最大的场景之一。在国家政策和公司层面的推动下将成为未来五年确定的新兴发展方向。随着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红利和政策加码,智能汽车将成为引领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增长极。
声明: 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我们转载或使用了您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的,未能及时和您沟通确认的,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以便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侵权责任。如您未通知我们,我们有权利免于承担任何责任。 我们的联系邮箱:news@cecb2b.com。
议程发布!50+行业大咖集齐,畅谈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