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生态服务平台

首页> 全部> 资讯详情

各国抢滩智能制造技术 中国有哪些独特优势

蒲志琼 来源 : 元器件交易网 2018-10-24 17:09    阅读量:35   

根据“十三五”规划的相关研究,中国制造当前正处于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造的关键转型期。在国内经济增长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的同时,也存在国内外需求持续低迷、企业面临的困难超出预期等不利因素。但是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中国制造企业在带动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各国抢滩智能制造技术 中国有哪些独特优势0

《中国制造2025》的宏观规划,已经为中国制造产业指明了方向,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主线,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新型工业体系。

全球智能制造空前高涨

自20世纪80年代末智能制造提出以来,世界各国都对智能制造系统进行了各种研究,首先是对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然后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产品需求的变化,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应用的环境——智能制造系统被提出。日本于1989年提出智能制造系统,且于1994年启动了先进制造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美国于1992年执行新技术政策,大力支持包括信息技术、新的制造工艺和智能制造技术在内的关键重大技术。欧盟于1994年启动新的研发项目,选择了39项核心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先进制造技术中均突出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地位。近年来,各国除了对智能制造基础技术进行研究外,更多的是进行国际间的合作研究。

金融危机以来,在寻求危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美、德、日等国政府和相关专业人士纷纷提出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来重振制造业。2011年6月,美国正式启动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2012年2月又出台“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通过加强研究和试验税收减免、扩大和优化政府投资、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平台以加快智能制造的技术创新,2012年设立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并先后设立增材制造创新研究院和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创新研究院。德国通过政府、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和各州政府合作投资于数控机床、制造和工程自动化行业应用制造研究。日本提出通过加快发展协同式机器人、无人化工厂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德国于2013年正式实施以智能制造为主体的“工业4.0”战略,巩固其制造业领先地位。

目前,智能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客观趋势,世界上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广和应用。发展智能制造既符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塑我国制造业新优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优势

中国很多竞争优势是别人所不具备的,首先体现在规模优势,中国有14亿人口,仅中产阶级的人口数量可能超过了法国整个国家的人口,消费能力极强。

微软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邹作基认为:中国在迎接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其中,中国在物联网(IOT)方面做得更好。“海外进行IOT测试、制作IOT设备并不容易,但在中国制作一个IOT设备的周期很快,在深圳拥有许多厂商可以进行设备制作。”而这方面的优化无疑会加速整个制造行业的转型,包括横纵向设备之间的连接等。

另外,中国在互联网跟通信领域,从市场的普及率跟应用程度来讲,都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从时时需求来看,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每一种需求都可能衍生一个大市场。有大的市场空间,大家就会在这里寻找机会。所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讲,在这方面根本不需要特意推,只要不刻意打压市场需求,结合中国的产业和人才的优势,自然会有很多新的业态和新产品出来。需求+产业链+人才,是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独特性。

从即时需求来看,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风风雨雨中,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主要从事低端制造、加工代工,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较为欠缺。因而,要想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国就必须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从而实现制造业全面升级,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虽然中国发展智能制造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但是制约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设滞后;二是智能制造中长期发展战略缺失;三是高端制造装备对外依存度高;四是关键智能制造技术及核心基础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五是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突出。

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曾说 “美国的综合国力为什么那么强?因为它把先进制造业排第一位,第二位是高科技,第三位才是资源、能源的储备和控制,这是它的国家战略。中国也需要有这样的战略思维,把先进制造业放在首要发展目标中,我们企业也需要共同努力,把中国制造产业做大做强。”

声明: 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我们转载或使用了您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的,未能及时和您沟通确认的,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以便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侵权责任。如您未通知我们,我们有权利免于承担任何责任。 我们的联系邮箱:news@cecb2b.co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分享到:
参与评论
剩下299
热门搜索
相关问答
中发智造自媒体
微信公众号
头条公众号
微博公众号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