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印度政府的众多监管机构和部门宣布,打算对科技行业实施严厉的新规,尤其是主导印度互联网经济的美企,而这制定限制新规的灵感正是来自中国。印度众多官员欣赏中国对公民数据的管理,以及其通过限制外国竞争来培育本土互联网巨头的方式,而且在印度很多人强烈认为"印度未能出现BAT,就是因为我们的政策不够差异化"。
"虽不想建造封锁墙,但数据是一项战略资产",这是印度国家电信部长的正面意思。而数据保护的"战役"一旦打响,是细化规则还是一刀切地封锁,或许印度的抉择将影响到全球互联网局势,一如当年的中国。
抵御科技殖民 印度打响数据保护战役
印度封锁互联网或将成为极端情况下的选择?
当印度逐渐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出海掘金的首选地,孰不知当地政府和美企的力量博弈,正在掀起另一场硝烟。
今年7月份,印度当地发生了一件两千人围殴致死的案件,死者是一名谷歌工程师,他因分给当地儿童巧克力而被附近居民误解为人贩子,拖出车外实施暴行一个多小时后不治身亡,而这起惨案背后的根源是WhatsApp上传播绑架小孩的虚假消息。据当地报道统计,近几个月来印度至少有25人因为这种假新闻惨遭当地居民动私刑致死。
为此,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要求WhatsApp开发一种跟踪和阻止消息病毒式扩散的方法,而WhatsApp则以技术手段违反对私人信息的加密设置为理由表示拒绝,随后印度阻延了WhatsApp准备推出的一项新支付服务。
在印度,Facebook的WhatsApp是最受欢迎的手机应用,同时YouTube是用户最多的视频网站,而亚马逊为印度第二大在线零售商。直观来看,美国科技巨头主宰印度市场,而印度政府已经越发难以容忍,双方不容妥协的态度,或将使得海外互联网企业在印度市场上的处境越来越敏感。
一方面,印度积极模仿中国和欧洲,为公民建立强有力的数据保护,同时赋权政府获取其认为合适的私人信息。而另一方面,国外游说团体已请律师事务所就印度数据保护法起草了意见书,将取消数据本地化要求列为当务之急,并称印度政府此举是"保护主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9月初美印首轮外交和防务的"2+2会谈"上,印方突然宣称可以为美国企业设立特别经济区,一改国内原本坚决不重蹈西方"殖民"覆辙的态度。
由此可见,相比印企"声泪俱下"的控诉,美企在美国的支撑下看似依然强势,这导致印度无论从立法执法还是新规制定上,都难以找寻突破口偏向本土企业。而这一矛盾一旦长久压制,物极必反,一刀切的封锁未必不会成为印度新的考虑,这也是为什么印度想从中国获得灵感的原因。
不过对于"2+2会谈",《纽约时报》文章表示,如今美国国务院处理印度事务的关键职位仍然空缺,本次会谈已被搁置了两次,现在印度人有一个普遍认识—"莫迪不确定是否还能与特朗普达成共识"。
也就是说,印美关系的变局依然是影响这场压制与反压制的斗争的主要因素,而对于印度来讲,在培养本土企业的长期利益和顾及当前的政治较量之间,迟早要做一个选择,至于封锁墙可能会成为一个制衡的筹码。
复制中国奇迹基本无望,封锁将是双重倒退
海外互联网企业侵蚀印度本土新生势力不假,但不可否认也正是这些外资外企的进入,激活了印度的互联网经济。数据统计,2017年印度的创业生态系统的总融资额为137亿美元,涉及820笔交易,而在2016年和2015年这一数字分别只为40.6亿美元和84亿美元。由此可见,经过2016年腰斩式的资金枯竭和焦虑,印度已经重新恢复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市场。
但这场哀鸿遍野的灾难也直接暴露了印度经济的最大缺陷,就是严重依赖外资外企。
因为国内发展动力不足、经济水平落后,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开放一直都是吸引互联网巨头的最大优势,正如本土企业家的自嘲:"中国企业无法打进美国,而有些美国企业又在中国被种种法律法规所禁。结果最后,他们就都来印度了。"
所以一旦引入监管壁垒和政策增加不确定性,那么印度作为一个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就会开始明显减弱,众多像Flipkart、Ola接受腾讯、软银等外资投入的企业,或许没因美国互联网巨头的压制而衰竭,也会亏损而亡。换句话说,在印度本土互联网经济尚未成熟之前,保护主义政策对创新和增长的中长期影响可能远远超过任何短期利益。
其实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印度都不是十年前的中国,若印度以数据保护为名建起"封锁墙",不只是阻隔了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往来和交易,也有可能将其多党政治推向畸形和混乱的状态,于本国民众生活也是一种长久利益的损伤。
从印度高发的社会暴动和恶性事件可以明显看出,印度是少数几个民众非常容易受到煽动的人口大国,这也是印度各大政党相互斗争的一个基础。所以,如果互联网巨头所把持用户数据的局面被打破,那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新的数据保护则成了必然,但这并非是一件好事,所谓的数据保护难免会成为舆论控制的利器。
而一旦舆论为政党所控,本来就容易受到煽动的民众,在互联网这个影响力更大的媒介上,无异于更摆脱不了被操控的命运。
举个例子来讲,印度的腐败问题早已自上而下渗透到各个方面,2014年印度议会选举更是成了腐败丑闻的标签。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曾在2015年出过一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腐败已经成了印度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互联网作为监督媒体的作用弥足轻重,可一旦互联网传播的信息能够被操控,那这种作用无异于大打折扣。
所以,封锁所导致的双重倒退,印度或许承担不起。
印度BAT注定无法在封锁墙内诞生
"印度未能出现BAT,是因为政策不够差异化",这一说法本身就是不了解我国互联网的一层体现,其中的必然或偶然也远非一纸政令所能解释。归根结底,印度互联网巨头的缺失,与其落后于全球互联网经济的脚步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对比我国来讲。
90年代我国互联网创业兴盛之初,其实距美国科技巨头萌芽相隔不远,随后更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浪潮来袭,几乎和美国同一时间踏入了移动端转型的赛道,甚至在个别领域的模式创新已经走出借鉴路线。不得不说,这种时间上的机遇给了国内互联网创业环境和基础的构建,而印度错失了起码有十年时间。
尤其是越过PC端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断裂,使得很多本土互联网企业缺少稳固的"地基",比如电商行业中的物流、支付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仍没有到位。
不过最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时间上的差距使得同样走得借鉴路线,但是印度本土互联网创业还未形成本土特色的精神内核之前,就被拖入了与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的国际型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中,而曾经与我国BAT竞争的亚马逊、谷歌等企业还未曾像现在这样强势。
这种情况导致两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其一,在与美国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中,印度初创公司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寻求海外融资进行烧钱大战上,以此扩大市场份额。这和我国互联网各大风口之上的竞争模式相似,但是难以忽视的是,国内也在承受着规模战所带来的"后遗症",尤其是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反思这种发展路线的利弊。
其二,当印度本土互联网企业被拖入烧钱游戏,必然会压制他们对本土化创新的探索。而相反当初BAT的借鉴路线之所以能走通,主要是因为其产品创新更符合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文化特点。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置于如今印度的互联网创业形势下,估计腾讯这种早期空有用户、而不知如何挣钱的企业,一开始可能就死在了烧钱的起跑线上,也就不会有社交巨头的诞生了。
由此,更严重来讲,印度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偏好、习惯或者消费理念,一旦都是在国外科技巨头的影响下形成,那么沦陷的其实是印度整个互联网文化。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诞生本土的BAT?而封锁又能改变印度本土互联网企业这种内在的缺失吗?只能说,如果兵行险招,那印度整个互联网经济可能要面临着全线崩塌的风险。
印度市场如今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互联网巨头的"科技殖民",短期来看也只能忍着,不过未来环境成熟也未必没有反扑的可能,届时也许又是另一番局面。
声明: 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我们转载或使用了您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的,未能及时和您沟通确认的,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以便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侵权责任。如您未通知我们,我们有权利免于承担任何责任。 我们的联系邮箱:news@cecb2b.com。
议程发布!50+行业大咖集齐,畅谈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