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生态服务平台

首页> 全部> 资讯详情

补贴政策对动力电池业的影响分析

来源 : OFweek 新能源汽车网 2018-09-26 09:26    阅读量:7   

2018年国家财政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进一步下降,整车企业一定会将成本压力上传到动力电池行业。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格局一定出现强者恒强的新局面。

补贴政策对动力电池业的影响分析0

补贴政策对动力电池业的影响分析

一、为什么国家财政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会进一步下降?

国家财政源于税收,按照国家预算的安排,有计划地用于国家的财政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事业。目前国家层面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有具体而明确的技术路线,具体支持体现在"财政补贴"上。

发展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不是普适性的,不可能见人有份。许多专家可能认为,这不公平。从理论上说,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是瓶颈,财政补贴对象理应是动力电池厂家,鼓励动力厂家去创新,快速破解瓶颈。而实际的补贴对象,却是通过整车厂给了用户,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

补贴标准的如何制定的呢?动力电池成本最初占整车成本40%。换一句话,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比传统汽车,价格要高许多,所以需要国家补贴来发展新能源汽车。随动力电池瓶颈一步一步被破解,成本一步一步下降,财政补贴必须逐年的下降。到2020年,动力电池瓶颈基本破解,国家财政补贴必须取消。

2018年国家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从提高技术门槛要求、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分类调整运营里程要求三个方面,调整完善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补贴政策。乘用车补贴更加细化,对电池技术的要求全面提升,续航低于150公里的车型被取消补贴;客车补贴下降幅度最大,退坡幅度下降到了40%多;专用车要求装配的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不低于115Wh/kg。

目前可以预测,2019年获得补贴的门槛将会再次提高,补贴的金额或将大幅度下调。主要理由是:动力电池技术瓶颈,稳步破解;动力电池市场稳步放量。

二、动力电池市场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据预测,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120万辆,而纯电动乘用车将会成为主力;预计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43GWh,预计到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总需求量约为90GWh,2025年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310GWh。

总的来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仍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占据行业半壁江山,处于动力电池行业第一梯队的这两大巨头,未来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扩大。其他企业将面临被兼并或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中小企业则面临着产品定位低端、价格竞争激烈、应收账款高企、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等一系列困局。

三、政策退坡作用的具体体现

1、倒逼动力电池产品降价

国家的补贴政策退坡,对动力电池行业的价格一定有直接影响。整车厂要求电池厂家降低价格;而上游钴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电池生产成本增加,电池企业单位产品利润严重下滑;目前,生产电池的四大材料占近80%的成本,电池企业将控制成本的压力转向正极材料企业。

2、市场竞争加速淘汰低端落后产能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业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明显,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整体利用率仅有30%左右,低端产能大大超过市场需求,而高端产能却供不应求。国家的补贴新政提高了补贴门槛,将低端产能排除在外,动力电池企业想要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做后盾,而技术提升并非易事,这必然会导致一批企业被淘汰出局。

3、电池企业的基本对策

电池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变局中生存下来,能够做的包括:提高产量、扩大规模效应、提升电池良品率与一致性增大电芯尺寸、电池结构件轻量化;降低BMS等设计成本;提升自动化效率、梯次利用、模块化设计、纵向一体化等途径来降低电池的成本。

4、加速布局高镍三元材料,是一个总的大趋势

汽车补贴与能量密度挂钩,导向很明确,促进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发展,尽可能快地提升电芯及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主要做法是通过改进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材料体系以及优化PACK结构等措施,高镍三元材料目前最有可能达到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的能量密度要求。

四、电池企业心态很重要

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于动力电池企业和上游材料企业而言是一个发展机会。动力电池4大主要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市场越来越大,市场规模空前,客观上而言,成本已经下降。国家利用财政补贴来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也有巨大压力,企业不能把财政补贴当做"利润"。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把目前动力电池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瓶颈和短板"的帽子摘掉。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个重大工业转型。谁转得快,谁转得好,谁就会发展更好。

声明: 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我们转载或使用了您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的,未能及时和您沟通确认的,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以便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侵权责任。如您未通知我们,我们有权利免于承担任何责任。 我们的联系邮箱:news@cecb2b.co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分享到:
参与评论
剩下299
热门搜索
相关问答
中发智造自媒体
微信公众号
头条公众号
微博公众号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