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生态服务平台

首页> 智造专栏> 资讯详情

从传感器开放到车企开放 智能汽车发展增快

郭潇涵 2018-09-11 16:55    阅读量:7   

近年来随着合资股比的放开,以及更多中国国内汽车市场将面向全球进一步开放的信号释放,汽车圈也顺理成章地迎来了更为开放共享的时代。

近日,比亚迪在深圳举行了全球开发者大会,正式发布名为D++的开放生态。作为其中核心内容之一,比亚迪宣布全面开放旗下车辆上的341个传感器和66项传感器的控制权。

一直以来,车企对于涉及车辆传感器的各类数据,一直采取严格控制的态度。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间,无论是丰田在北美CES上发布的e-Pallete出行平台,还是吉利推出的GKUI吉客车载系统,都向互联网公司和第三方应用提供商敞开怀抱。越来越多的车企悄然转向,在开放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对于体系繁复而庞大的汽车产业链条而言,“开放”亦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款汽车工业产品,将更能集中起来自全世界各国不同的优势资源,而无论是材料原产地、劳动力输出地,还是零部件提供方、技术支持方,能将各方面都链接在一起的关键纽带因素也必然是以“开放”为基础的合作。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以及思维的变化,多方合作的层面,也早已由最初的单个体系合作,变得日益深入而密切。

同时随着这种在车企之间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便有更多的公司也开始主动将自己所涉及的“开放圈”进行延展和扩大。

也是在这个阶段,所有人都可以发现,尽管改革或合作的范围仍在产业生产领域,但其实已然和以往单纯的粗放式联合变得不同,各方的“合作”已经变得日益细化且追求精益。可能在零部件领域会选择一方,换成其他总成领域还会换个合作伙伴,以此类推,其他除却生产领域的业务也会各有对应的最优合作伙伴。

由此,在国际化日益明晰的当下,传统车企更要不断更新变革,这种变革或许集中体现在,在国内圈内“大联合”的条件下,依凭自身优势资源基础,更进一步地迎接在国际汽车圈内外的“新联合”。

在精细化的合作诉求之上,不断完善发展,不断细化业务,不断追求精益化的合作,以求谋得同更多圈内外、国内外优势资源合作伙伴的联合。

传统车企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如今遍地开花的造车新势力来说,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是车企非常重要的供应商。曾经,CES全球电子消费品展会,是全球科技的前沿风口,代表着时下最能预示未来技术演进的方向。而在近些年,其实际功用在越来越细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向汽车产业发生倾斜。

而实现这一切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车企从封闭走向开放,向互联网公司敞开怀抱,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如今,无论是吉利、长安、广汽、东风、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还是捷豹路虎、本田、日产、通用、奥迪等跨国车企,在汽车智能化的推进过程中,以阿里巴巴和高德地图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必选项”。

更重要的是,车企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一直以来,汽车行业的关系都是以车企为核心的放射状关系网,车企与其他相关的供应商之间,是明显的上下级关系,车企提出对功能的需求,给出详细的细节标准,由供应商负责具体的实现。而随着车企的开放,车企与互联网公司之间,开始建立一种新的合作关系,车企不再成为全部规则的制定者,而是和互联网公司一起,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共同努力。

各大车企纷纷极尽可能将“科技化”、“共享化”、“互联化”的思路当成自身全新的标签。而这一片繁荣而别出心裁的汽车产业盛景,也一度成为近些年各大科技展会的焦点。

目前风头正劲的“造车新势力”们,或许也正是互联网公司摇身一变欲转化为汽车供应商,并开始“野蛮生长”的表现。而除此之外,以百度、阿里、腾讯等这“BAT”三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构成的朋友圈,也在汽车行业日益火爆。

尤其是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蓬勃发展,“用户体验”已然被提上了科技化造车的议程,而传统汽车产品的用户体验在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智能软硬件产品面前或许就显得相对有些跟不上时代了,更多合理的跨界合作必然成为了一直看重开放的车企们眼下该做的事。

在这个纷繁大时代背景及前奏的大交融序曲里,外界也好圈内人也罢,所有人都最为明白的一点就是,在“开放”的趋势必然会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各个车企的“脑洞”也只会越来越大,在通往各产业“大一统”的终极之路上,他们不会安于现状,更不会拒绝任何有利的通力合作。

对于“开放”这一议题,所有人都难以完全预料到前路到底有多宽广,而车企的“脑洞”到底能大到什么程度?或许将会远远超出你我的想象。

声明: 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我们转载或使用了您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的,未能及时和您沟通确认的,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以便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侵权责任。如您未通知我们,我们有权利免于承担任何责任。 我们的联系邮箱:news@cecb2b.co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分享到:
参与评论
剩下299
热门搜索
相关问答
中发智造自媒体
微信公众号
头条公众号
微博公众号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