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京东金融诞生大约1年的时候,陈生强陷入了焦虑。在外界看来,这大约无法理解——那个时候的京东金融,依托于京东的电商体系,正处于迅速发展中,规模扩张很快。
陈生强认为,如果最终的业务形态仍是金融,不管技术方面如何突破,都绕不过一个问题,净资本。陈生强此话不难理解,目前金融市场的分散程度,一家企业无论如何也难以与银行去PK资本充足率;一旦杠杆加得太高,企业就将面临危险。
顺理成章 京东金融改名原来蓄谋已久
想明白这一点后,陈生强开始在京东金融内部推动转型。那个时候,他就确定了大方向:京东金融要从B2C,迭代到B2B2C,直接服务对象从终端客户转向金融机构。
为此,他甚至花了一年多时间,来说服自己的团队。在内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陈生强也进一步意识到,重要的不只是技术,数据才是金融行业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提升金融效率的真正富矿。
一切准备就绪后,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陈生强终于说出了那句当时震惊四座的宣言,“京东金融以后不做金融”。所以,如今所谓的“更名”,看起来只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真相
或许,很多人仍然会有疑问:京东金融真的会完全推倒重来,彻底舍弃之前已经完成积累的自有业务线吗?
之前的采访中,陈生强曾经向媒体表示,未来会把金融的东西逐步向金融机构转移,由金融机构直接去做资产、资金以及用户,他们则负责帮助金融机构做相关运营。最终,京东金融将不再持有金融资产。
听起来,这足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但这里,我想你还需要再了解一件事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京东金融“B2B2C”模式的核心逻辑——“蜂巢理论”:京东金融的业务体系像一个六边形的蜂巢一样。蜂巢中心是现有的业务,只有把中心建稳,才能沿着每条边不断对外延伸;中心越强,对外延伸的能力就会越快。
从这个角度去出发,就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京东金融改名后要走的路。
现有的自有业务,会变成京东金融未来的实验田,作为创新业务的孵化基地。陈生强也曾表态说,“我们不再持有金融资产,不代表我们不会有金融创新产品出来”。
在这个基础上,京东金融会向外延伸,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尽管服务的核心是数据和技术能力,但我并不建议你把它理解成简单的技术外包。很有可能,你在前台看到的仍然是京东金融从获客到催收的整套场景和服务,只是后端对接的资产交给了金融机构。
最终发生实际改变的,只是京东金融的收入模式。以服务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后,京东金融将告别陈生强曾经担心的净资本问题和天花板限制。
变化
京东金融在迭代,金融机构也在迭代。陈生强已经发现,银行对互联网的期望已经发生变化,从最早希望从互联网公司获客,变成希望互联网公司帮他们把大量的线下数据进行优化和挖掘,更好的完成用户运营。
对京东金融来说,这显然是个好的趋势。金融机构的数据意识觉醒,意味着整个行业对普适性解决方案的需求在扩大。京东金融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开始的点对点定制服务,更多的转向模块化的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
从零售信贷解决方案“北斗七星”开始,这种节奏在明显加快——7月,OTC (场外交易市场)合规解决方案推出;8月,ABS二级市场流动性解决方案推出;9月,固定收益基本面量化分析系统FIQS推出。
另一方面,跨领域的数字科技服务也在显著加快拓展。
在智能城市建设方面,京东金融的大数据与AI能力已经展现威力,在商业智能选址、违章停车监测、救护车智能调度和选址、水质预测、AI优化火力发电、信用城市体系建设等方面落地。
企业服务方面,京东金融也在计划向其他行业提供科技服务。一个让不少人意外的消息是,他们已经开始进入机器人领域,并发布了一款机房智能巡检机器人,帮助企业提高机房和数据中心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同时降低运维成本。
随着线下行业不断拥抱互联网、传统企业积极上云,我们几乎可以预见,这部分业务在未来会是一个更大的市场。实际上,按照陈生强的规划,所谓“B2B2C”中的第二"B",原本就有更大的野心,它所希望覆盖的,远不只是金融机构。